《交通强国建设纲要》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》等顶层设计文件赋予宁波舟山港国际枢纽海港的功能定位。宁波舟山港每年因大风、海雾、强对流等天气影响造成的停工时间达到800至1000小时,亟需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,提升港口应对天气变化效能,增加作业时间。宁波市气象服务中心通过跨部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,基于跨行业模型算法,强化气象监测预警,服务港口生产调度、辅助海事安全管制、协助企业精准防雷,年均增加港口可作业时长150小时,产业直接经济效益近6亿元。
一是制定相关业务标准,推动数据融合。联合制定7项港航相关业务标准,涵盖气象、海事、港口、引航、临港工业等多个部门,覆盖观测、预报预警、服务、应急处置全流程。建立专网专线,通过自行采集、外部交换和授权的方式,归集港口、气象、海洋、海事等4部门数据,推进气象预报、气象预警、港口地理信息等12类数据融合,提升业务与数据协同水平。
二是夯实气象数字底座,强化数据治理。搭建宁波气象数字“底座”,遵循“数据可用不可见”原则,通过内网专线和外网接口进行数据传输共享,利用数据质量控制、多源数据融合技术以及深度学习等前沿人工智能技术,形成不同时空尺度的高质量监测产品数据集和服务产品数据集。
三是构建数据闭环体系,保障数据安全。以宁波气象数据中心气象私有云作为主要基础设施,建立健全数据网络安全防护体系,将全量关键数据和计算过程置于气象信息网络安全防御体系之内,形成了一套高度安全的数据闭环体系,强化安全风险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。
四是研发数据服务系统,赋能场景应用。研发港口全息化气象预警与决策系统,通过中期、短期、短临服务做到海雾等灾害天气全覆盖、精准定位不遗漏,更好服务港口生产调度。研发海事气象快报移动服务系统,提供分钟级的气象监测报警、信息整合、主动推送,提升海事安全管制精细化水平。开发靶向式雷电监测预警系统,为港口、海事、临港企业用户提供快速、精细、智能的数字化服务,改善临港危化企业防雷安全管理。